首页 > 考古发现 > 考古发现
返回列表

江南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

文章出处: 加入时间:2023/10/21 浏览次数:498

中国青铜时代的商周时期,在江南地区为吴国和越国的疆域。这两个被称作蛮夷之邦的无名小国,至春秋战国先后强大起来,并相继争霸中原。吴越文化富有地方特色和擅长,在许多方面为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如几何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的烧制、青铜兵器的铸造等,作出了卓越贡献。吴越民族在葬俗上也异于中原,这就是江南地区所特有的考古发现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

一、江南土墩墓

土墩墓的发现是二十世纪50年代初,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考古工作者对这一特殊埋葬习俗并不认识。直到1974年冬天,镇江博物馆对句容浮山果园一号墩进行了科学发掘,特邀请南京博物院等一些考古专家学者到现场会审研究,后在发掘报告中正式称这类在江南地区广泛分布的不挖墓穴、平地起坟的墓葬为"土墩墓",并得到考古学界的认可。由此开始,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江苏的考古工作者在镇江、常州、苏州、南京、无锡进行了多次大小规模不等的考古调查和发掘。1989年镇江博物馆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合作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对苏南分布面广量大的土墩墓和台形遗址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对土墩墓的分布规律进行宏观考察和研究。与此同时,安徽、浙江对土墩墓的考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发掘的土墩墓已有数百座。多年来,对土墩墓的分布范围和规律、内涵特征、文化渊源、年代分期、墓主身份、区域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土墩墓是商周时期江南地区独有的墓葬形式。主要分布于宁镇地区、皖南地区、浙皖交界的新安江流域、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地区。

土墩墓都座落在丘岑岗地上,在平原地带也都是选择地势高爽、视野开阔之处。一般为就地取土培堆而成,在其周围往往有取土留下的水塘,还有的土墩墓四周环水。土墩墓的分布,多为成群连片构成土墩墓群,数量一般在几十至上百座。每个土墩墓群,一般以大型墓居中,中小型墓依次环绕分布。如句容天王乡浮山果园一带方圆2平方公里内分布有134座土墩墓,春城乡百培山一带0、73平方公里内就有187座土墩墓,丹徒荣炳乡女坟山一处0、175平方公里内就有86座土墩墓密集排列。也有散点式分布的,有的呈三点状,多为大中型墓,还有少数底径达七、八十米,高10-30米的特大型墓。另外,在镇江丹徒至大港沿长江的低山丘陵上,分布着一系列大型土墩墓,多沿山脊分布,每个土墩墓都占居山顶位置。面对长江,形势壮观。经发掘都是一墩一墓,内有大批青铜器随葬。这一带应是吴王陵区所在。还有苏州西郊的真山大墓,也属此类。

土墩墓的内涵特征。土墩墓的封土外观呈馒首状,平面多呈圆形。封土一般高3-10米,也有高数十米的,底径一般10-30米,也有底径达七、八十米者。封土多为堆筑,很少见施夯。依墓葬内部结构可分为有浅坑、有石床、石椁和无坑、无床或平地铺垫草木灰等几种型式。土墩内安葬墓的多少亦不同,大型墓多为一墩一墓,随葬器物数量多,还常见有青铜器,表明其墓主身份地位较高,属贵族阶层。大部分土墩墓群皆一墩多墓,最少安葬三个,最多发现十六个,一般十个左右。土墩墓中的多座墓葬按其葬入的时间先后分散于最早起墩墓的四周及上层,少数有叠压和打破现象。这种一墩多墓应是土著荆蛮族人的"家族墓葬"。因大多土墩墓土质松软透气,加之酸性土壤,葬具和尸骨很难保存。在有的大型土墩墓中发现朽木、漆皮以及人的骨架等。有的土墩墓中发现儿童瓮棺葬。土墩墓的随葬品,除有部分墓葬陪葬纺轮外,基本上不见生产工具,而是以夹砂陶炊器、几何印纹硬陶盛器、原始青瓷食器为主。器物组合为鬲、鼎、釜、坛、罐、瓿、豆、碗等。在大型土墩墓的高等贵族墓葬中有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以及车马器,还有玉器等,器形主要包括鼎、簋、尊、卣、壶、盘、錞于、勾鑃、戈、矛、剑等,如镇江大港母子墩、丹徒背山顶、谏璧青龙山大墓以及苏卅真山大墓等。

土墩墓的渊源。江南土墩墓平地掩埋的埋葬方式可能来源于新石器时代,在南京北阴阳营、常州圩墩、苏州草鞋山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中都发现过数量较多的墓葬,这些墓葬都为平地掩埋或浅坑埋葬。没有明显规整的墓圹,是为江南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共同规律。这大概因为江南地下水位高,掘坑怕出水淹尸的缘故有关。在良渚文化时期,有地位财富的人们堆筑高土台作为家族墓地的习 俗也对土墩墓葬俗有着深刻影响。如大港母子墩、双墩一号墓、石桥大笆斗墩墓以及浙江长兴石狮四号墩6号墓都存在着用熟土堆筑墓基的情况,土墩墓中发现有的所谓墓坑是用熟土培筑的,有的还经火烤。总之,土墩墓平地掩埋、聚族而葬、封土成墩的三大特征,是与江南新石器时代文化有着渊源关系可寻的。

江南土墩墓与中原土坑墓的相互影响。各地区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历来是双向的。春秋以前中原流行竖穴土坑棺椁墓,墓上地面是不树不封的,贵族阶层的墓上建有享堂以供祭祀。春秋中晚期开始仿效江南吴国土墩墓的做法,墓上也堆封起高大的坟冢。吴国自春秋中期寿梦通中原以后,学习中原礼制,在贵族阶层的墓葬营造上,除继续保持土墩墓的高大封土墩,而地下学习中原葬法建竖穴墓室、置棺椁,有的王室大墓还带有斜坡墓道,如背山顶、青龙山大墓、真山大墓等。

江南土墩墓的时限。土墩墓于商晚周初吴立国后始兴,盛行于西周和春秋时期,至战国早期逐渐消失。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一样,在吴越两国境内都有分布。公元前473年,吴被越所灭,吴国的版图归于越;公元前334年,越被楚所灭,吴越全境隶属于楚。土墩墓这种特殊的葬俗遂被楚国竖穴土坑木椁墓所取代。

二、江南石室土墩墓

石室土墩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广泛分布于太湖周围的一种特殊的青铜文化遗存。石室土墩又被称为"烽燧墩"、"藏军洞"、"古战堡"等。20世纪50—70年代对它进行过一些发掘清理工作,但认识很不一致。80年代,为了搞清石室土墩的文化面貌和文化性质,江苏的考古工作者开始了大量的田野考古工作,对苏州、无锡、常州、武进、宜兴、江阴等地的石室土墩进行了科学发掘。随着大量新考古材料的出现,关于石室土墩的性质等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讨论与争鸣。有军事设施说、墓葬说、居住遗迹说、祭天遗迹说、多元说等。其中影响最大的为军事设施说和墓葬说。90年代初,通过遥感技术,对环太湖地区的石室土墩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到目前为止,基本搞清了石室土墩的分布规律、营造结构、文化内涵、年代分期。对其族属、性质和用途等问题也作了有益的探索。

石室土墩的分布,主要于环太湖周围和杭州湾沿岸的丘陵山地。以苏南、浙北地区最为密集。总数有二千七百座之多。从其分布范围来看,大体上和吴越两国的疆域相符。

石室土墩的分布规律:(1)主要分布在50—200米的低山丘陵上。(2)一般选择山脊浑圆、山坡平缓、周围视野开阔的山上。(3)山顶、山坡、山麓皆有分布,以山脊线上最多。呈串珠状排列为其主要分布特征。大型石室土墩往往占据山顶高处,中小型的排在侧翼较低处。(4)有明显的集群现象。

石室土墩的结构特点。其结构由石室、护坡和封土三部分组成。石室平面多为长方形、少见椭圆形、腰鼓形。石室一般由甬道和内室组成,有的封门。顶部以大石块或条石覆盖。有的在石室周围用石块砌成圆形或长方形的护坡,然后堆土和石块形成椭圆形或圆形封土墩。其建筑规模大小大不一,小者石室长3—4米、宽0、5--1米、高0、5—1米左右。大者如苏州上方山六号墩,其石室高达6、5、长9、6、宽1、84、通道长10米。江阴散墩长达30米。

出土遗物。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为主,基本不见青铜器。出土遗物的数量多少不等,少则几件,多则近百件。器形有坛、罐、瓿等盛器和豆、碗、盂等食器,很少见炊器。还发现有陶纺轮和陶网坠以及小玉器装饰品,如江阴大松墩共出有块、璜、镯、管、珠等玉器饰品70余件。

石室土墩的年代,早者为西周,晚的到战国早期。其时空界限都是吴越两国的范畴,对这类遗存性质判断,从《吴越春秋》、《越绝书》、《郡国志》等历史文献中分别有"山有数十石室"、"山有仲雍、齐女冢"、"死必葬我虞山之巅"、"文石为椁"等与石室土墩有关的记载,现大多数学者认同墓葬说的观点。

三、江南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对日韩的影响

中、日、韩三国为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文化交流由来久远。文献记载说始于秦汉,考古资料表明完全可以推溯到史前时期。而吴越文化对日韩则更有着广泛且十分深远的影响,其中吴越人的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葬俗就是重要一项。对此,中国学者安志敏、日本樋口隆康、韩国林永珍先生等,都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人是文化的载体。战国初年,吴王夫差由盛极而衰,被越王勾践所灭。国破家亡,江淮一带的有些吴人被迫乘船从海上流亡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逐渐繁衍,到汉代已发展成"百余国"。中、日、韩史 书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如《晋书》、《通鉴前编》等文献曰:"倭人自去云为吴太伯后","天皇家为吴太伯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日本平安初期嵯峨朝编修的《新撰姓氏录》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也,此吴人来我之始也。"《山海经》亦记载当时在朝鲜半岛也有倭人倭国。这些吴人后裔数典不忘其始祖吴太伯,也不忘吴国君主在东周时称王,更不忘其根在中国,常派使者到中国朝献。据研究,中国的稻作农耕、养蚕纺织、高台地聚落、干栏式建筑、金属冶炼、陶器制作以及玉器、漆器等诸多方面的文化科学技术,皆由这些迁徙的人们流传过去。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中日韩虽相隔大海,而在三个国家的考古工作中皆发现类似或相同的历史文化遗存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考察它们存在的渊源关系,是有很大可能性或必然性的。

在日本九州地区,从弥生时代开始出现坟丘墓以及石室墓,到古坟时代更加发达。从墓地选择、营造形式、建筑规模,特别是其内涵一丘多葬和江南土墩墓一墩多墓的葬俗特征完全肖似。从历史及传播情况看,九州坟丘墓受江南土墩墓之影响应该说没有疑问。

在韩国的湖南地区,考古亦发现和日本九州形成于同一时期的坟丘墓与石室墓,同时两地的这种特殊墓葬在其形制结构、流行年代、地理位置等方面都有着更密切的关系。为探索它们的起源,林永珍教授多次赴中国考察江南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并先后于2000年11月中国.南京"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02年6月中国.韶兴"越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论文《韩中日石室墓之比较研究》、《中国土墩墓与韩国坟丘墓关系的初步探讨》。笔者完全赞同林先生对中日韩三地区这种共同葬俗"相关联"的科学论断。至於"中国江南地区的文化间歇地传到韩日地方"即先后时间差问题,我认为在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存在有两种过程,一种是同时代的幅射性传播,这在时差上要短一些、快一些。如江南吴国仿造的西周青铜器,在年代上一般总比中原晚一个王世。另一种为当世人不一定能够实施,而呈现跨时代的深远影响。如清代烧制瓷器还仿制史前良渚文化玉琮形制,礼俗往往会出现仿古复旧即返祖现象,这在中国历史上的事例是很多的。同时,历史的发展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