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
文章出处: 加入时间:2023/10/21 浏览次数:574过去一般讲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对世界人类文明作出贡献,这就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现在看来不仅如此,中华民族对瓷器的发明创造,当另排上重要一项。中国在英语中与
瓷器同称。江南是几何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的发源地和兴盛地区。几何印纹硬陶与原始瓷是吴越文化最具代表和特征的典型器物。中国由原始青瓷发展为东汉早期青瓷和六朝时期的成熟瓷器,也是由江南吴越民族完成的。吴越人民可谓中国瓷器的最先开创者,当之无愧。
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定居生活而出现的。中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陶器残片出土于南方地区的一些洞穴居住遗址中,据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9000—10000年左右。从古至今,陶器是人们重要的和最普及的日常生活器具。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对陶器烧制技术水平亦不断提高,考古学一般按陶器质地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泥质陶通常就其外观又区别为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和硬陶。硬陶是陶器中质量较高的一种,其胎质采取类似中国著名的江苏宜兴紫砂用的"紫金土",含铁量较高,呈紫褐色;同时烧成温度同原始瓷高达1100。C以上,而一般陶器为800。C。硬陶的质地坚硬,敲之有金属声,可制造大型盛储器,坚固耐用。因硬陶器表都拍印几何形花纹装饰,故名几何印纹硬陶。这种几何印纹硬陶器只产于中国南方吴越文化圈,其他地区没有。
原始瓷属于瓷器生产的早期和低级阶段。它与东汉以后的成熟瓷器相比,烧成温度偏低,吸水率和显气孔率都比较高,釉层薄而且容易剥落,制作工艺比较原始。
原始瓷是在选料和制陶的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始瓷与陶器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和提高,它们的主要区别是:(1)原始瓷器用瓷石(高岭土)做坯料,与陶器用的易熔粘土不同。(2)原始瓷烧成温度高达1200。C左右,胎壁烧结坚硬,不渗水,品质已接近于近代瓷器。(3)原始瓷表面施釉,有光泽,透明洁净,便于洗涤。从无釉到有釉,是陶瓷工艺中的一项巨大进步,为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工艺模式的基础。
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在黄河、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都有发现,但尤以江南出土最多。在浙江绍兴、萧山、诸暨、德清、吴兴等县市都发现了商末周初生产原始瓷和几何印纹硬陶的窑址,这些窑址范围大,堆积层厚,产量相当大,窑型一般为馒头窑(又称圆窑)。特别是在浙江上虞李家山发现商代龙窑,在德清、绍兴的原始瓷窑址中也发现多处龙窑遗址,说明当时吴越原始瓷已形成大批量商品化生产。这一伟大创举,为以后著名的"越窑"奠定了基础。
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在江南吴越地区的生产与使用,经历了一个由初步发展到繁荣昌盛至逐步衰落的过程。
(—)、商代江南几何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的初步发展阶段:
在江南商代宁镇地区湖熟文化和太湖流域马桥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普遍有所发现,在南京北阴阳营遗址也出现了兼烧硬陶和原始瓷的窑,说明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在社会上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使用。但是,这一时期总的来看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出土数量尚不为多,据统计湖熟文化各类陶器中,硬陶一般占2%,原始瓷0、2—0、5%。马桥文化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各占7、2%和0、8%。属于初步发展期。
这一时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型,主要是硬陶瓮、罐、瓿,原始瓷豆、钵、尊等。器物的成型都用泥条盘筑法,器形不甚规整,存在器身歪斜、高低不等和圆器不圆等情况。因为是在高温下烧成,成形工艺掌握不好容易变形,特别是大型器物。拍印纹饰有篮纹、绳纹、人字纹、方格纹、梯格纹、云雷纹、水波纹、弦纹等,线条一般都比较粗犷。原始瓷的施釉厚薄不均,常见流釉现象。釉色深浅不—,有青绿、青黄、或茶叶末等色。胎釉结会较差,容易脱釉。
据研究,因硬陶和原始瓷非同一般陶器各部落到处可烧制,其坯料的选择、高温烧成、窑室建造等方面都需要高度技术的专业化生产。所以印纹硬陶特别是原始瓷始终属社会上的高档商品,其价值与当时青铜器相仿,因此后来出现仿造青铜礼乐器的原始瓷鼎、簋、尊、匜、甬钟、编钟等器物。在中原地区有的少数青铜器大墓中,才能偶尔见到一、二件原始瓷,亦可说明原始青瓷器的贵重。虽然江南特产印纹硬陶和原始瓷,但也绝非一般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所能使用得起的,这也就是广大聚落遗址考古发掘中所见印纹硬和原始瓷数量很少的内在原因所在。总之,在商代江南地区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生产已有一定的基础和较大的生产能力。
(二)、西周春秋时期江南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繁荣昌盛:
吴越立国后,更加促进了江南青铜文化的飞跃发展。地方传统文化特长的几何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生产进入繁荣鼎盛期。
这里列举一些西周春秋墓葬出土器物资料,来展示这一期间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发展使用概况。
首先在数量上大增。如大港烟墩山宜侯墓随葬品除青铜器外,全部为原始瓷器豆等。其陪葬二号墓,随葬器物计36件,其中印纹硬陶5件,原始瓷器件数最多占53%。母子墩西周墓,除铜器外,也全部为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坛、罐、豆等。屯溪两座西周墓共出文物102件,原始瓷器占总数的69、6%。金坛鳖墩内两个西周墓葬中出土原始瓷29件,占随葬陶瓷总数的40%。溧水宽广墩春秋墓出土陶瓷器12件,原始瓷有8件,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丹徒石家墩春秋墓出土18件器物均是原始青瓷。谏壁粮山墓随葬陶瓷器共47件,而原始瓷就有43件,占90%以上。由此而见,几何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在中层以上社会中得到较广泛的使用。
器型纹饰丰富多彩。这一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生产品种与使用方面出现明显分工,因几何印纹硬陶的器表比较粗糙,故器形多为盛储器坛、瓮、罐、瓿,极少见有小件饮食器物。而原始瓷主要是饮食器豆、碗、盅、盂、盆、钵、盘等,同时也有坛、罐、瓮、罍一类的盛器,有些器物带盖。特别是仿青铜礼乐器鼎、簋、尊、盉、匜以及甬钟、编钟、錞于等,大小与铜器相似,都十分精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纹饰出现丰富多彩的局面,有梯格纹、折线纹、叶脉纹、云雷纹、回纹、方格纹、席纹、方格填线纹、菱形填线纹、水波纹、重圆纹、戮点斜线纹、人字纹、锯齿纹、S形纹、乳钉纹等十数种之多。同时,原始瓷上还有一些专用纹样,如米筛纹、窗格纹、重圈纹和棘刺纹等。大件器物一般作两种以上的复合纹饰。另外,有些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坛、罐器腹两侧往往仿铜器扉棱的形式而附加堆塑齿形或辫形装饰,器耳作兽形,器盖提手塑一立体小鸟,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这一时期的各种几何形印纹拍印深浅和线条粗细适中,花回单位清淅不紊乱,给人以华美之感。
成型规整釉色莹润。这一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成型方法由商代的泥条盘筑法变为拉坯成型,器壁厚薄均匀,器形非常规整,很少见到烧歪或变形的器物。有些特大型器物高达七、八十公分以上不走样,标明其成型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原始瓷的胎质细腻,呈灰白色或土黄色。制釉和施釉工艺有了显著提高,釉色掌握比较稳定,分青绿和青黄两种,釉层稍厚,釉面光亮,有的精品达到与六朝青瓷相似的程度。
(三)、战国时期江南几何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的逐惭衰落:
这一时期的考古资料,可以苏州真山战国墓以及浙江绍兴漓渚发掘的中小型战国墓为代表。在绍兴漓诸的23座越人墓的随葬品中,印纹硬陶器占50%,原始青瓷占46%,数量还是很大的,说明越国始终十分重视陶瓷生产。而在苏州真山的战国晚期墓中,所见硬陶和原始瓷器就很少了。战国时期,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总的发展趋势在江南是走下坡路,表现为硬陶和原始的器型纹饰种类都呈现简单化。印纹硬陶仍就流行坛、罐类盛器,原始瓷多直壁盅式带盖碗、钵、盘一类饮食器。纹饰时兴方格纹、细方格纹及米字纹。
春秋、战国之交吴国灭亡,战国中期后楚国又灭掉越国。楚国出于战争的需要,一向对吴越有名的青铜剑冶铸技术迫切追求和积极学习,楚王曾专门派相剑师风胡子前往吴国拜见铸剑大师欧冶子、干将,求教铸剑技术,所以吴越灭亡后,楚国的青铜剑也就甲天下了。而楚人对吴越传统文化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似乎不太喜好,故楚人占领江南地区后,吴越特色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也就随之衰落下去了。个国家、地区和民族是不平衡的,总有先进和落后的差异。至于为什么日本九州地区在弥生时代开始出现坟丘墓,而基本同时期坟丘墓产生在韩国的马韩地域,这还要从当时的社会变革中去作深入地考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