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古发现 > 考古发现
返回列表

浙江杭州市对吉如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文章出处: 加入时间:2023/11/26 浏览次数:467

吉如遗址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祥符镇吉如村,东临通益路,西南200米为小河,十字港河南北向穿越遗址。为切实做好地下古文化遗址保护工作,2013年5月19日~11月18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吉如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本次考古面积总计800平方米,共发现良渚文化时期人工营建土台1处、房址1处、墓葬1座、灰坑12个、沟1条,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数十件完整器、大量良渚文化陶片以及少量动物骨骼。另外还清理了1口六朝时期的砖砌水井和1座晚期墓葬。

 

  人工营建土台开口于⑤层下,直接堆筑于生土上,距地表深约165~170厘米。土台呈东北—西南向,其南北边缘为斜坡状,堆筑土可分五层,高约150厘米;房址F1开口于⑤层下,打破土台,平面呈长方形,现存残长324、宽206厘米。因被晚期坑破坏,东墙基情况不清楚。南、西、北三面存土筑墙基,墙基内均有圆形柱洞。房址内堆积为黄褐色斑土,稍硬,土质较纯;墓葬1座,开口于④层下,打破⑤层,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呈南北向,随葬品有鼎、壶、罐、三足盘等;灰坑共12个,平面有椭圆形、长方形、圆形等多种,剖面多为弧形平底。其中灰坑H28内出土有罐、盆、壶、鼎等器物;沟1条,开口于⑦层下,填土为黑灰色淤土,夹杂零星红烧土颗粒,出土较多的良渚时期陶片。

 

  此外,良渚文化地层与遗迹单位还出土了大量陶片,少量石器、玉器、动物骨骼等遗物。陶片多碎小,有夹砂红陶、泥质灰陶、泥质红陶、泥质灰胎黑皮陶等,可辨器形有鼎、甗、罐、豆、双鼻壶、圈足盘、纺轮等。其中1件泥质灰胎黑皮陶豆把残片上刻画有规整的几何形符号(局部)。石器的石质为板岩和凝灰岩,磨制较精致,抛光较好。器形有石犁、石锛、石镰、石镞、斜柄石刀、石刀、网坠、砺石等。其中石犁长47厘米,呈弧边三角形,中部纵列3个单面实心钻孔,单面刃,刃部有使用痕迹。玉器仅见玉锥形器一种,截面圆形,首锐尖,尾端有榫。动物骨骼有鹿下颌骨、鹿角等。

 

  发掘结果表明,吉如遗址是一处重要的良渚文化中晚期聚落遗址。F1的平面形制规整,并有明显的墙基结构,表明当时房屋营建较为规范,构建技术具有一定水准。灰坑中出土的石犁,长达47厘米,在良渚文化中少见,对研究良渚文化农业生产状况非常重要。另外,豆把上的刻画符号从笔画、笔顺、构形等方面观察,在已发现的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中较少见,对史前刻画符号研究意义重大。综上所述,吉如遗址的发掘对研究良渚文化社会结构和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返回列表